English

合拍之路 中国电影越走越宽

1999-12-30 来源:光明日报 刘 峥 我有话说

从20多年前第一部合拍片诞生之日起,合拍片一度成为电影市场票房收入的有力保证。但是,在熟悉的空间场景、似曾相识而风情别样的故事背后,“合作”的天平并不总是那么均衡的。而在最近的一部合拍新片《卧虎藏龙》中,一千万元高额资金的大胆投入终于让一向习惯于在“合作”中输出廉价劳务的中方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从题材策划、故事开发到影片制作,中方都全身心地参与进来,人们终于听到了合拍片在经历20多年风雨兼程后日渐坚稳的脚步声。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郑全刚先生。

回顾电影生产合作形式的变迁,郑总感慨万千:“在最初的合作模式中我方基本不投入现金,只是单纯的依靠资源折算和劳务折算作为影片制作投入。虽然从价值观和等量交换的角度来看,投入资金与提供场地、器材和输出劳务没有本质区别,但资金的投入更明确地体现了双方共担风险的合作诚意。因此,在《卧虎藏龙》这部片子的制作过程中,我方所有投入都通过现金支付,合作双方十分满意。”谈到这部影片的拍摄初衷,郑总告诉记者,“20年来我们的合拍片大部分集中在港台地区,而港台地区的电影已连续三年呈现下滑趋势,影片陷入一种固定僵死的模式之中。比如动作片,最初是你来我往挥舞拳脚,然后加几样器械,撒点笑料,放些烟火,眼下的典型模式则变成武打加高科技,观众早已没有新鲜感。这一时间的内地电影同样处在低谷,如何把‘大中国’的电影拍好成为近几年两岸三地电影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主张选择那些能充分体现本民族文化内涵、精神气质并在华人地区具有品牌性的传统题材作为影片故事的支撑点;其次要学习好莱坞‘讲故事’的能力,讲究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卧虎藏龙》这个故事。”对于影片在明年市场上发行的前景,郑总自言十分看好。

当记者问及入关后中国电影如何与即将大量涌入的外国影片相抗衡时,郑总坦言合拍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他说:“合拍是国际电影制作中一个普遍现象,只是由于我国影业开放较晚,加之东西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因此合作进程进行得比较慢。事实上,制作一部影片的合作者越多,跨越的地域越广,涵盖的人文精神越具有感召力。此外,电影语言没有国界,表现我们自己、贴近本民族生活的题材加上好莱坞先进制作手法的包装,这样的合拍片在我看来与那些纯粹的‘舶来品’具有旗鼓相当的实力。比如当年与港台合拍的电影《南京大屠杀》在浙江地区发行时较同一时期的进口大片《真实的谎言》还要高出两个百分点。美国电影过去常带有一股霸气,在合作中只重视他们提出的题材和剧本,我们这里成了他们过路拍外景的所在。而近几年随着中外合作双方沟通的不断深入,我们丰富的电影题材资源渐渐被挖掘出来,双方的合作机会越来越多。”据郑总介绍,目前除《卧虎藏龙》外,其它几部合拍片也在计划中,有的正在修改剧本,有的已进入实质性操作:如与美国方面探讨重拍《南京大屠杀》;与匈牙利合作《满大人的故事》;与英国合作《活着真好》等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